Saturday, April 16, 2011

汀江 - “客家母亲河”

福建省长汀县,地处福建西部,闽赣边陲要冲。是著名的“客家首府”和“中国客家菜之乡”,发源于长汀的汀江,被誉为“客家母亲河”。位于北纬25°18′40″~26°02′05″之间,东经116°00′45″~116°39′ 20″。这里千山竞秀,群峦叠嶂,为武夷山脉南段,是福建的边远山区,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历史文化名城。


长汀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至新石器时代,古闽族人在此繁衍生息。西晋太康三年(282年)为新罗县境,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长汀县,属汀州。历史上为州、郡、路、府所在地,八闽客家首府,“阛阓繁阜,不减江、浙中州”,曾是闽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现属龙岩市,全县人口48.8万,设11镇7乡299个行政村(居)委会,拥有30余万亩耕地。汀州镇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长汀文物古迹遍布全县,包括地下、地面的遗存,寺庙建筑、古墓葬、古城墙、古城门、古器物、古街区民居、古碑刻、古驿站等,都极为丰富。西门的蛇王宫,蛇王塑像至今保存完好;新石器时代遗址、商周遗址、秦汉遗址,成为古闽族人聚居的实物见证;唐代古井“八卦龙泉”和宋代古井“府学阴塔”,是我国极为独特罕见的古井;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古城门矗立城中;文庙、妈祖庙以规模宏大,名冠古汀州八邑;风格独特的云骧阁、唐寺、宋庙、明清古街区等建筑,以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旧址数不胜数;商周时期的石器、彩陶、青铜器、瓷器、战国货币等文物,奇珍荟萃。

长汀自古教育繁荣,书院林立,人才辈出,人文荟萃,文化昌盛,在1200多年中形成以客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从宋至清历代科举(缺元代),汀籍进士70 名(含武进士4名),举人265名(含武举人87名),特奏42名,荐辟16名。明、清两朝 “五贡”528名。历代无论是士人的文艺创作,还是民间文学、民间艺术,都有可观的成就,饮誉中外,光彩夺目。作为古汀州所在地,历代文人墨客留连吟诵,唐代的张九龄,宋代的陆游、宋慈、陈轩、王捷,明代的马驯、郝凤升、宋应星,清代的上官周、黄慎、杨澜、纪晓岚、黎士弘、康泳、江瀚等,当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陈毅等,都以如椽巨笔为长汀的山川风物写下不朽的诗篇、著作,流传于世。作为汀州附郭的长汀,是客家人最具有代表性的聚居地之一。汀州对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至深的,因此被众多客家乡贤誉为“客家的发祥地”、“客家首府”。据学者考证,从东汉末年开始,成千上万中原汉人为躲避战乱、灾荒,纷纷南迁,几经跋涉来到闽西汀州地域,客居于崇山峻岭之中,在这“世外桃源”的境地里繁衍生息,开拓创业,渐渐造就了中国汉民族中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

“没有客家先民,就没有汀州”。正是客家先民如潮水般涌入汀州,带来中原一带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加之人口的增长,汀州得以发展。汀州至宋代已成为客家聚居的最大城市。随着历史的推移,客家人又沿着汀江流域不断向外迁徙。宋元之间迁往广东一带的居多,明清间又有大批的客家人漂洋过海,开拓赖以生存的空间。

源于长汀的汀江,自北远通南流,穿过闽西流入广东,与梅江汇合成韩江,经潮州奔腾入海。因"天下水皆东",惟此江"独南也";按八卦所示,南方属丁,故名"丁水",后丁水合成"汀"字,而名"汀江"。这是福建四条著名大江之一。正是汀江两岸的沃土哺育了一代代客家儿女,奋发图强,事业有成。于是,客家人把汀江称为“客家母亲河”。已故全国政协委员姚美良先生,生前一次次来到长汀,发起了隆重又而影响深远的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活动。如今,一年一度的公祭大典,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海内外客家后裔长途跋涉、不辞辛劳回到汀州——长汀寻根谒祖,旅游观光,投资兴业。


“客家母亲河——汀江源龙门”。庵杰的龙门很怪,平地耸起一座巍峨陡岩,中间劈开一个巨洞名叫龙门峡,山泉小溪在崇山峻岭中回环曲折,流到庵杰后,汇集了峡中一条地下河水,从陡岩下如飞箭穿云而过,沿途汇入众溪之水而成汀江,奔腾至汀城龙潭,转而向南流向上杭、武平,直下广东。岸边立有一块花岗岩石碑,上面写着: “客家母亲河——汀江源龙门”十个镏金大字。登上龙门洞顶,上面建有龙神庙,神农庙,云遮雾绕中宛若仙阁。从龙门顶上眺望,北面山坡立有一座“客家母亲” 的塑像,长汀城内汀江边也有一身,这是全世界客家乡亲公祭“客家母亲河”的地方。

- 来源自长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