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对汉帝的崇拜不仅和佛、道教相糅合,还深深印有巫术的烙印。他们一般在家里供奉着汉帝神像,并为有求于神的村民作法化灾求吉,内容广泛包括驱鬼、驱邪、治病、查身世、预示未来等。
汉帝神明糅合土地神是普遍现象。除此外,每个地方因其村落或宗族的集体历史记忆不同而糅合了不同的地方神明,如古夏村李姓把其开基祖(德公祖)的保镖也附祀于该村汉帝庙。据说德公祖从中原迁来此地时,其保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后人祭祀之。
汉帝崇拜不仅把诸多功能各异的神明集合于一室,而且在功能上也对一些神明进行整合。汉帝神明在老百姓心中是农业神,其主要职责是管农业和牲畜。谷神是中国古代已有的民间信仰。客家人把米谷神看成是“汉帝老爷”。汉帝神明就是整合了原始的“米谷神”神明有关功能,以农业为主而集其它功能于一体的神明。

客家人对汉帝的崇拜充分体现在“游神”活动中,而且 “游神”活动较为频繁,也更具有灵活性和娱乐性。客家地区地处山区,是典型的农业社会。“游神”活动是客家地区在春节期间很盛行的民俗活动。客家人通过 “娱神”来“娱人”,既放松了劳累了一年的身体,又丰富了文化生活。在宁都县丰富多彩的多神明“游神”活动中,出游率最高的是汉帝神明。有汉帝庙的地方,都有游神活动,出游的多为“三太子”和“七太子”。村民们认为,汉帝刘邦是福神,能给人们带来福气,但刘邦是身居至尊之位,不便出游,出游任务一般由其太子完成。太子全部出游的现象有之,每年出游一尊太子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因此每年游神前,由道士去庙里念经并由扔“阴阳交”决定谁出游且该种方式产生的出游的太子不受出游次数的限制。汉帝神明的游神活动(包括做戏)没有像其它神明一样的严格的时间限制。汉帝崇拜的各种活动可以随时举行,完全由俗民决定。活动的时间以不误农事为准。汉帝信仰的“游神”活动也更具有趣味性,如洛口镇麻田村的“游神”活动在最后一天,把出游的神明全部抬到河边沙滩上进行“拨脚比赛”,观者如云。
来源:三明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