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 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 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在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土楼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陈元光戍兵漳州,58姓落户闽南。闽南许多圆形山头,至今还遗留古代兵寨的遗迹。圆形的山头自然不宜筑方形山寨,因此山 寨遗迹多呈圆形。这些圆形山寨便是圆土楼的原型。最初的圆形兵寨只有一层,后来逐渐演变为民居,为了节省耕地,便向高发展,成为多层圆土楼。客家系由中原迁移到闽南,带来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因防卫需要,建立厚土墙,这便是最初最初是五凤楼和方土楼的来源。由于圆形的土楼,可以用同样长度的外墙,包围着最 大的公共庭院,在高层了望点的视野,比方楼宽阔,因此也被客家人纷纷采用。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建筑,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聚居方式、合理的布局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选址理念而备受世人瞩目。2000年4月,福建省政 府正式确定由永定、南靖、华安三县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以“福建土楼”的名义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04年,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 备名单。2008年7月6日中国“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土楼形状
圆楼为圆形的土楼,闽南人称之为圆寨土楼。其用途重于防卫,因此该名称嵌寨之名。虽然该形状的土楼不是最多,但是面积通常最为庞大。面积最大者甚至可达 72开间以上。 通常圆楼的底层为餐室、厨房,第二层为仓库, 三层楼以上的所在才为住家卧房。其中每一个小家庭或个人的房间都是独立的,而以一圈圈的公用走廊连系各个房间。这些设计,通常也是著重防御功能。
有“土楼王子”之誉的“振成楼”,始建于一九一二年,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座圆楼,占地五千平方米,耗资八万光洋,费时五年建成。

如升楼,建于公元一九零一年,乃迄今发现的最小的圆楼。直径为十七米,楼高三层,只开十六间,为内通廊式的单圈圆楼,小巧玲珑。设一个大门,正对大门是中厅,内院中有一口水井,左右两部楼梯,楼梯间一侧为土墙隔断,可以起到隔火作用。圆楼住六户人家,内院直径只有五米,虽楼内空间极小,但整座土楼家居聚凑,井然有序。
相传,楼主原先家中缺少住房,后得一梦“一轮红日下落此地”,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自已出工挑土,用了三年时间建成如此圆楼。因楼小,外观形似客家人用竹筒 做成的量米工具“米升”,故名如升楼。许多游客又称之为“袖珍土楼”。据说,取名“如升楼”还有更深一层意思,那就是寄托楼主的美好祈愿——如日东升、光 明万年。
五角楼
楼体与围墙均随地形而建,呈五角形,不规则;木质窗框、窗栏挑出。此外,永定湖坑镇还有八角楼。这类土楼设计巧妙,形制新颖。
“宫殿府第式杰作”——福裕楼(五凤楼),是永定府第式土楼的杰出代表,为洪坑方形土楼之首。公元一八八零年开始兴建,耗资十万光洋, 历经三年建成,占地七千多平方米。该楼由楼主朋友汀州知府张星炳设计,仿西洋式建筑风格,富丽堂皇。大楼依山面水、山青水秀,院外门楼因风水原因而旋转一 个角度斜对水口,进入院内是一个宽阔窄长的前院(楼坪),照壁前、小溪旁的护墙与地板用河石砌筑,构筑精细,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十分和谐。前楼是两层楼 房,与两侧三层的横屋相连;后楼五层与两横相接,构成四周高楼围合的更具防卫性的布局,实际是府第式土楼发展到方楼的过渡类型。中堂为砖木结构楼阁,雕梁 画栋,精致华丽。中堂与两侧的接廊及前后厢房,将楼内分隔成大小六个天井,使空间层次更加丰富。楼外两侧分置厕所,确保楼内清洁卫生。据楼主林氏族人讲 述,楼主之父曾任清朝“朝政大夫”,官四品,所以才准予建造这种宫殿式的住宅。整座建筑中轴对称,屋宇错落,气势轩昂,最盛时居住二十七户两百余人。其楼 名亦为汀州知府张星炳所书,两边对联“福田心地,裕后光前”,既阐明了楼名,又表达了楼主的追求。
四点金
俗称“四点金”,以清朝末年及民国时期建成的为多,一般布局为二堂、三堂二横组成,在两横屋前后两端,再高筑一间高于整座房屋的攒山式四方楼,俗称“炮楼”,四周设有内宽外狭的瞭望孔和枪眼,以便向外射击来犯之敌。四角楼整体多为二层结构,因其栋、进、横较多,故楼上楼下巷巷相通,又称“棋盘屋”,在兴宁市、五华县、平远县等地的乡村较多。五华县锡坑镇老楼村的“联庆楼”为著名“亚洲球王”李惠堂的故居,建于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即为典型的四角楼。
大埔客四方围楼(大埔泰安楼)
大埔县城龙岗村的泰安楼,即为方石楼的典型代表作。该楼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坐东北向西南,呈四方形,砖石木结构,面宽52米,进深49米,其中主楼占地面积2577平方米,两侧书斋占地2764平方米,门坪及花台占地1325平方米,建筑面积5136平方米,楼高三层11米,共有200个房间。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分上下二堂,左右为厢房,平房四周为天井,三层楼房把主体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的格局。因楼外墙为石墙,故该楼俗称石楼。整座大楼只有一个大门出入,门板镶上厚厚的铁皮,大门顶有蓄水池,供灭火之用。泰安楼规模宏大,设计精巧,布局规整,风格独特,雄伟壮观,为客家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2002年7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南靖土楼
成千上万,堪称“土楼王国”。这些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除常见的圆形、方形外,还有椭圆形、五凤形、斗月形、扇形、交椅形、曲尺形、八卦形、围裙形、塔形、合字形、凸字形、前方后圆形、套筒形、雨伞形、方圆结合形、马蹄形等,并且拥有最大、最高、最古老、最奇特的土楼和蔚为壮观、美不胜收的土楼群。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誉为是“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长出的蘑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顾问史蒂汶斯.安烈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对土楼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前期考察的美国专家内维尔.阿格纽认为“是我所见到的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民间建筑”,中国文物局、古建筑保护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评价 “看似千篇一律,实则不拘一格,各具特色”、“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上海同济大学教授路秉杰带领师生完成《福建南靖圆寨实测图集》后说:“没有看到南靖田螺坑的土楼群,不算真正看到土楼。”